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,如今正经历一场剧烈的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局面。

一边是装机量持续飙升,另一边却是企业普遍亏损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,主要源于阶段性供需失衡。

光伏装机需求依然旺盛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.12亿千瓦(即212GW),同比增长99.3%,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91.5%。截至2025年6月底,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亿千瓦,同比增长54.1%。全球范围内,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超600GW,同比增长30%以上,在运光伏总装机突破2.2TW,与煤电规模基本持平。

与企业业绩普遍承压。2025年第一季度,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达125.8亿元,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.3%。上半年光伏板块核心标的实现归母净利润为-73.4亿元,同比增亏。这与2020年行业高峰期相比,各环节主流产品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,跌幅超60%。

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原因是产能过剩。过去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下,光伏产业产能快速扩张,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。中国光伏产能占全球比重极高: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分别占全球的93.6%、97.9%、90.1%和83.4%。激烈的竞争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幅下跌,2024年产业链价格相较于2023年的高点下降了60%—80%。

与此同时,技术迭代加速也加剧了竞争。行业正从P型技术向N型技术转型,TOPCon、HJT、BC等新型电池技术加速产业化。企业不仅需要应对价格战,还要不断投入研发以跟上技术变革步伐,否则面临产能尚未回本就被淘汰的风险。

TOPCon‌(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):在电池背面增加超薄氧化硅层和掺杂硅层,提升效率(量产达26%+),兼容PERC产线,成本较低‌。

‌HJT‌(异质结电池):结合晶体硅与非晶硅,工艺简单(仅4道工序),效率高(26%+),但设备成本高‌。

BC‌(背接触电池):将电极全移至背面,减少遮挡,效率提升(如HPBC达25%),但工艺复杂、良率低‌。

三者中,TOPCon短期量产优势明显,HJT潜力大,BC技术或成未来平台‌)

面对困境,光伏企业正通过多种方式寻求突破。一是加速出海布局,海外市场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增长点。二是聚焦技术创新,如BC电池、钙钛矿/晶硅叠层电池等,力求通过技术优势获得市场溢价。三是行业内部加速兼并重组,优化资源配置,淘汰落后产能。

尽管当前面临挑战,但光伏产业的长期前景依然被看好。政策层面正在加强引导,如工信部修订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》,提高技术门槛和能耗标准,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,光伏治沙、绿电直供等高耗能行业、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结合等新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。

2024版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》由工信部发布,核心目标是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新规重点包括:1.生产布局‌:禁止生态敏感区建厂,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提至30%‌;2.技术标准‌:N型电池效率≥26%,组件效率≥23.1%,严控能耗与杂质含量‌;‌3.绿色制造‌:新增碳足迹核算,鼓励回收技术研发‌;4.质量与知识产权‌:质保期延长至12年,强化专利保护‌。

新规通过提高门槛抑制低端产能,引导行业向高效、绿色、智能化升级‌。)

光伏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,虽然短期阵痛难免,但长期来看,经过这轮调整后,产业将更加健康,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能源转型

来源:说产业

光伏产业:火热与亏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