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光伏研究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。经国际权威检测机构认证,由中外联合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钙钛矿/硅叠层太阳能电池,实现了30.5%的光电转换效率,突破了传统晶硅电池的理论极限(29.4%)。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,标志着叠层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,为下一代高性能光伏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 效率瓶颈与叠层破局之道
长期以来,晶硅太阳能电池凭借其稳定的性能与成熟的工艺,占据了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。然而,单结晶硅电池受限于其材料本身特性,其理论转换效率天花板(肖克利-奎伊瑟极限)约为29.4%,在产业化中达到26%以上已属顶尖水平,进一步提升空间极其有限。
如何突破这一物理瓶颈?叠层技术(Tandem Technology)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。其核心原理在于,通过将不同带隙(Bandgap)的半导体材料叠加在一起,宽带隙的顶电池(如钙钛矿)有效吸收高能量光子,窄带隙的底电池(如晶硅)充分利用低能量光子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光子能量损失,实现1+1>2的效果,理论效率极限可突破40%。图片
二、 技术突破的核心亮点
本次效率突破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多项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:
高性能宽带隙钙钛矿顶电池:团队通过分子工程手段,开发了一种新型低维钙钛矿材料作为光吸收层。该材料不仅具备了适宜的高宽带隙(~1.68 eV),更通过引入有机钝化剂,显著抑制了钙钛矿薄膜的界面非辐射复合(Non-radiative Recombination),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开路电压(Voc),这是效率提升的首要前提。
创新的互联层与界面钝化技术:钙钛矿/硅叠层电池的性能瓶颈往往在于子电池之间的“互联层”(Interconnecting Layer)。该层必须同时具备高导电性、高透光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。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复合互联结构,即“ITO/自组装单分子层(SAM)”,实现了低电阻、低光学损耗的欧姆接触,并有效保护了钙钛矿层免受后续工艺损伤,保证了载流子的高效提取与传输。
先进的光学管理策略:团队在硅底电池的绒面结构上实现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沉积,并设计了仿生减反射结构。这种“晶硅绒面+钙钛矿”的复合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光子在活性层内的陷光效应(Light-trapping Effect),实现了全光谱范围的光子捕获,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(Jsc)。
三、 产业化前景与挑战展望
效率突破30%无疑为钙钛矿/硅叠层技术的产业化注入了强心针。该技术路线有望在现有晶硅产线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,兼具高效率与低成本潜力,是未来光伏产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方向。
然而,迈向大规模商用仍面临诸多挑战:
长期稳定性:钙钛矿材料对水、氧的敏感性以及离子迁移等问题,仍需通过封装技术、材料改性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其工作寿命,以满足25年以上的户外使用要求。
大面积制备的均一性:如何将实验室小面积(<1 cm²)的高效率,通过狭缝涂布、气相沉积等工艺复制到大面积(>200 cm²)组件上,并保持均匀的薄膜覆盖与低缺陷密度,是量产的核心难题。
成本与环保性:尽管材料用量少,但部分有机材料及铅的使用仍需从源头开发全无毒、低环境负担的新型钙钛矿材料。
结论
此次30.5%的认证效率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跃升,更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: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它证明了钙钛矿/硅叠层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和可行性。尽管前路仍有挑战,但随着全球研发力量的持续投入,产学研的深度融合,钙钛矿/硅叠层电池有望在不远的将来,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力量。
来源:光伏研究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