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客户反馈石英玻璃炉管,在1100度使用数小时后出现了管壁发白,颗粒析出的现象,这是为什么呢?“析晶”惹的祸!。
你知道吗,即使质量再优良的石英玻璃在1000度以上长期使用都会发生失透现象,即SiO₂变成结晶相——析晶,这是石英玻璃从非晶态向方石英晶体转变的过程。 石英玻璃析晶后,性能会急剧恶化:
1.析晶部分变得不透明,这时机械性能下降,晶体与剩余玻璃相的膨胀系数不同,会在界面产生巨大的内应力,导致材料脆性急剧增加,容易自行碎裂。
2.析晶会破坏石英玻璃的热稳定性。晶型转变(如方石英在200-270°C左右会发生低温型到高温型的转变,伴随体积变化)会导致石英制品在温变时破裂。
3.析晶后石英玻璃光学性能劣化。表面发白,不再具备优良的透光性。
4.析晶后石英玻璃电学性能发生变化,导致绝缘性可能下降。
影响析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?毋庸置疑,温度是最关键的因素。对于石英玻璃,析晶的温度范围通常在 1000°C 至 1700°C 之间。温度<1000°C:原子动能不足,难以迁移和重排,析晶速率极慢; 温度>1700°C:接近石英玻璃的熔点,粘度急剧下降,虽然原子迁移快,但玻璃的整体流动性也强,不利于维持晶体结构。同时,极高的温度下晶核也可能溶解。在约1200°C - 1500°C 时,原子有足够的动能进行重排,同时玻璃还保持较高的粘度以支撑晶体结构,因此析晶速率达到最大。
其次是杂质含量,纯度是决定石英玻璃抗析晶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。电子级/高纯石英玻璃,杂质含量极低,成核点极少,因此抗析晶能力非常强,能在更高温度下长时间使用; 普通石英玻璃,相对杂质含量略多一些,这些杂质成为成核中心,大大加速了析晶过程。
再次就是石英玻璃制品的表面状态,表面的划痕、污染、灰尘都是优先成核的地点。因此析晶往往从表面开始,然后向内部扩展。
当然气氛也会影响析晶速度,在水汽或还原性气氛(如氢气、一氧化碳)中,析晶会显著加速。水汽会破坏Si-O-Si桥键,形成Si-OH键,从而降低玻璃网络的连接度,使原子更容易重排。某些还原性气氛可能与二氧化硅反应或改变其表面状态,促进析晶。析晶是一个时间相关的过程。在析晶温度范围内,温度越高,停留时间越长,析晶程度就越严重。
石英玻璃析晶是其从亚稳态玻璃相向稳定晶体相的转变过程,高温是动力,杂质和表面缺陷是“起点”,时间决定了程度的深浅。